成书于明代后期的《武编》记载的内容有什么特色?

网上有关“成书于明代后期的《武编》记载的内容有什么特色?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成书于明代后期的《武编》记载的内容有什么特色?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希望能够帮助到您。

《武编》是继北宋《武经总要》之后,在明代后期成书年代较干的一部综合性兵书,对古代军事技术记载较多,大多为《武经总要》以后的内容,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。对军事技术问题的论述,则侧重于对传统火药理论,以及诸多火器的形制构造与使用方法的阐发,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被其后问世的兵书所转录,也有一些内容为其他兵书所不载,具有补缺的作用。它虽然对兵法理论阐发不多,但是其前集卷五、卷六对军事技术理论的阐发,却开了明代后期兵书的先声。

陈广宏的著作及获奖情况

朱 熹

(1130-1200)

宋代理学家,岳麓书院山长。

宋徽州婺源(今属江西)人。字元晦,号晦庵,高宗教建炎四年(1130)生。高宗绍兴十八年(1148)进士,授泉州同安主簿。因数上言反对与金人和议,罢归,旋监潭州南岳庙。孝宗乾道三年(1167)八月,由福建崇安来长沙访张栻。相与讨论中庸之义。并讲学岳麓书院,持续两月馀。至十一月,与张栻等同游南岳,凡七日,经行上下数百里,后取道株洲、醴陵而去。光宗绍熙五年(1194),任荆湖南路安抚使,再驻潭州。时“洞僚”起事,波及属郡,熹遣人谕抚,事得平息。任内还“申敕令,严武备,戢奸吏,抑豪民”。扩建岳麓书院,新建斋舍500馀间;增加额外学生10名,置学田50亩,生员每人每日给米1升4合,钱60文;颁《书院教条》,以明办学要旨。由是学者云集,最多时达千馀人。是年八月,被召入京师。庆元六年(1200)卒。

朱熹,字元晦(1130—1200),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,哲学家,教育家。

宋高宗建炎四年(1130年)朱熹生于尤溪县。14岁时父病逝,寄居崇安五夫。19岁时,以建阳籍参加乡试、贡试。荣登进士榜。他一生为官九年,先后担任同安县主簿、知江西南康军、湖南潭州知州、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、焕章阁待制、侍讲(皇帝的老师和顾问)、知福建漳州等职。庆元六年(1200年)十一月初九,逝世于考亭,归葬于建阳唐石里(今黄坑镇)大林谷。

他一生刚正不阿,无意仕途。平生致力于著书立说、创办书院、讲学传道,是我国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宗师。如果说孔子是中国早期儒学的权威代表者的话,那么朱熹则是中国后期儒学的集大成者。他著的书被元、明、清三朝代定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之收;他的哲学观点影响我国封建社会末期长达600多年时间;迄今仍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发展起到承先启后和无可替代的作用。

陈水云的主要论文

《正确理解“艺术起源于劳动说”》 《复旦学报》1982年第6期

《中晚唐间著名诗人张祜》 《文史知识》1984年第6期

《演化与革命:中国文化型态转换的临界点》 《反思:传统与价值》上海文艺出版社,1991,4

《明代文人文学中的游侠主题》 《汕头大学学报》1991年第2期

《“道南理窟”重围中的一次文化更新——试论郑善夫在明代中期福建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》 《福建论坛》1991年第5期

《汉赋与赋诗制度》 《殷都学刊》1993年第2期

《锺惺万历己未在吴越交游考述》 《复旦学报》1995年第1期

《明“闽中十子”诗派论略》 日本早稻田大学宋代诗文研究会会志《橄榄》第4辑(日文);《中国诗学》第四辑,南京大学出版社,1995(中文修订稿)

《晚明福建地区的城市诗人》 《中西学术》第2辑,复旦大学出版社,1996

《论明代文学在日本的传播》 《东亚文明的共振与环流》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,1996

《假晶现象:明代福建地区文化特征漫说》 《中国典籍与文化》1997年第1期

《竟陵派领袖锺惺》 《古典文学知识》1997年第4期

《论“锺伯敬体”的形成》 《中国文学研究》(湖南师大编)1999年第4期

《二十世纪竟陵派研究的回顾》 韩国《中国人文科学》第19辑,1999,12;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高层论坛论文集》(西北大学文学院编) 中华书局2004,11

《论竟陵派形成、发展的四个阶段》 《中国文学研究》(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编)第2辑,2000,3

《关于中国早期历史上游侠身份的重新检讨》 《复旦学报》2001年第6期

《竟陵派诗歌评点之学中的传释论》 《中国学研究》第5辑 ,2002,6

《万历文坛“楚风”之崛起及其背景》 《中国文学研究》(湖南师大编)2002年第3期

《关于中世文学开端的一点想法》 《复旦学报》2002年第4期

《谭元春启、祯间交游考述——兼论竟陵派发展后期影响的进一步拓展》

《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》2003年第1期

《泰纳的文学史观与早期中国文学史叙述模式的构建》 《中国文学》第40辑(韩国汉城大学),2003,11;《卿云集续编——复旦大学中文系八十周年纪念论文集》(上),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,12

《曾毅〈中国文学史〉与儿岛献吉郎〈支那文学史纲〉之比较研究》 《中国语文学》第42辑(韩国岭南中国语文学会)2003,12;《罗宗强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》,中华书局2009,10(修订稿)

《后李、何时代的文学变局》 《中国学研究》第3辑(韩国东国大学东西研究所),2003,12

《谭元春年谱》 《中国文学研究》第7辑(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编) 香港国际学术文化信息出版公司2005,5

《晚明文学变奏的政治考察——锺惺、谭元春与晚明党争关系平议》 《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》2006年第1期

《韩国“汉学”向“中国学”转型之沉重一页——日据朝鲜时期京城帝国大学的“中国学”研究及其影响》 《韩国研究论丛》第12辑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,5

《元明之际宗唐诗风传播的一个侧面 ——以“二蓝”师法渊源为中心》 《中华文史论丛》第82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,6

《竟陵派文学的发端及其早期文学思想趋向》 《复旦学报》2007第1期

《中晚明女性诗歌总集编刊宗旨及选录标准的文化解读》 《中国典籍与文化》2007年第1期

《鲍照诗风及其文学史意义的重新解读》 莫砺锋主编《谁是诗中疏凿手——中国诗学研讨会论文集》 凤凰出版社2007,7

《1946-1979:韩国中国文学研究格局的形成及其早期发展(上篇)》 《韩国研究论丛》第15辑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,10

《明初闽诗派与台阁文学》 《文学遗产》2007年第5期

《张以宁诗歌创作历程考论》 《深圳大学学报》2007年第6期

《山林别响、闽派先声——元明易代际蓝仁、蓝智之诗歌创作论》 《闽江学院学报》2007年第6期

《1946-1979:韩国中国文学研究格局的形成及其早期发展(下篇)》 《韩国学研究》第17辑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,12

《晋安诗派:万历间福州文人群体对本地域文学的自觉建构》 《中国文学研究》第12辑(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编),2008,9

《晚清以来侠情小说的发达与“侠”观念的变迁》 韩国高丽大学《中国学论丛》第24辑,2008,9

《许筠与朝、明文学交流之再检讨》 《韩国研究论丛》第19辑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,12

《黄人的文学观念与19世纪英国文学批评资源》 《文学评论》2008年第6期

《龚自珍与中国抒情文学的前现代转型》 《中国文学研究》第13辑,2009,6

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:本土与西方维度》 《河北学刊》2009年第2期

《王慎中与闽学传统》 《文学遗产》2009年第4期

《小说家出于稗官说新考》 韩国中文学会《中国文学研究》第38辑,2009,6;

《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》第12辑,2010,3(修订稿)

《关于钟惺的〈诗经〉评点》 《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》第9辑,2010,6

《明代文学东传与江户汉诗的唐宋之争》 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》2010第6期

《元明之际唐诗系谱构建的观念及背景》 《中华文史论丛》2010年第4辑

《刘大杰文学史思想的形成与日本》 日本九州大学《中国文学论集》第39号,2010,12

《关于斋藤木的<支那文学史>讲义录——东京专门学校文学科创立期的中国文学史讲义》 日本早稻田大学《中国文学研究》第36期,2010,12(日文);北京大学汉学家研修基地《汉学研究通讯》2011年第4期(中文)

《章培恒先生的中国文学研究》 《文汇报》2011年6月21日

《闽诗传统在明代的形成与展开》,韩国现代中国研究会《韩中言语文化研究》第28辑,2012,2

《移植与调适:近代学科体制下的文学史形态——林传甲〈中国文学史〉成因及其性质的再检讨》,《复旦古籍所学报》第1期,2012,6

《<列朝诗集>闰集“香奁”撰集考》,韩国中国语文学会《中国语文学志》第39辑,2012,6

《“古文辞”沿革的文化形态考察》,《文学遗产》2012年第4期

《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朝鲜版装<空际格致>版本及其价值初探》,早稻田大学《中国文学研究》第38期,2012,12(日文)

《关于明诗话整理的若干问题》(与侯荣川合作),《复旦学报》2013年第1期 《胡适如何认识〈老残游记〉》(日)樽本照雄 《近代文学研究》第1辑,1993

《道德之旅:张衡的<思玄赋>》(上)(美)David R. Knechtges 《古典文学知识》1996年第6期

《道德之旅:张衡的<思玄赋>》(下)(美)David R. Knechtges 《古典文学知识》1997年第1期

《酒中趣》(日)荒井健 《中国典籍与文化》1997年第2期

《八景现象考》(日)内山精也 (与益西拉姆共译) 《新宋学》第2辑,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,12

《联系刘铁云与李伯元的纽带》(日)樽本照雄 《中国学研究》第八辑2005,12

《祁彪佳社交界中的园亭:晚明的财富与价值观念》(美)Joanna F. Handlin Smith 《中国文学研究》第9辑,2007,4

《白行简与〈李娃传〉》(日)内山知也 《中国学研究》第十二辑 2009,6 《锺惺年谱》(硕士学位论文,复旦大学出版社,1993)

《明代福建地区城市生活与文学》(博士学位论文,1990,未刊)

《侠的人格与世界》(与汪涌豪合著)(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)

《竟陵派研究》(复旦大学出版社,2006)

《文学史的文化叙事——中国文学演变论集》(复旦大学出版社,2012)

《文本、史案与实证:明代文学文献考论》(台湾学生书局,2013)

编著《历代小品选》(上海知识出版社,1994)、《中国诗学》(第二卷,与郑利华、归青合著)(东方出版中心,1999)等

校点《锺惺集》、《谭元春集》(均为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,1995)等 《一个中国人的文学观——周作人的文艺思想》(David E. Pollard)(复旦大学出版社,2001)

参加《中国文学史》(前野直彬)(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5)、《隋唐小说研究》(内山知也)(复旦大学出版社,2010)等翻译。

《汉语日历》(兴膳宏)(与潘德宝合译。复旦大学出版社,2012) 1、《明“闽中十子”诗派论略》获1994-1995年上海哲学-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。

2、《中国诗学》(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)获第12届中国图书奖(2000)(汪涌豪、骆玉明主编,本人为第二卷第一作者)。

3、《关于中国早期历史上游侠身份的重新检讨》获2000-2001年上海哲学—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。

4、《泰纳的文学史观与早期中国文学史叙事模式的构建》获2002-2003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。

5、《明初闽诗派与台阁文学》获2006-2007广东中华文化王季思古代戏曲古代文学研究学术基金《文学遗产》优秀论文奖。

6、《小说家出于稗官说新考》获2010-2011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。

7、指导硕士学位论文《王思任年谱》(作者:吕明)获2006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。

8、指导博士学位论文《明代中央文官制度与文学》(作者:叶晔)获2010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,并获2011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。

1.《乐记》情感论辨析,《湖北大学学报》1991年增刊号。

2.论诸葛亮的政治思想及其形成原因,《湖北大学学报》1992年增刊号。

3.春秋雅俗乐之争与当代文艺学发展方向的思考,《通俗文学评论》1994年第4期。

4.“士”与战国时期的传播艺术,《中南民族学院学报》2001年第1期。

5.先秦时期的“说”诗方式,(台北)《孔孟月刊》42卷第6期(2004年3月)。

6.先秦时期诗歌的传播,《社会科学辑刊》1999年第1期/人大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1999年第6期。

7.古典意境的符号学诠释,《东方丛刊》1993年第4期(广西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)。

8.隐逸·山水·士人审美心态,《湖北大学学报》1993年第3期。

9.审美感应与山水文化,《湖北大学学报》1994年第1期。

10.汉语与山水诗的造境,(台北)《国文天地》第210期(2002年11月)。

11.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“小道”,(香港)《学术前沿》2004年第9期。

12.张问陶诗歌思想的发展,《张问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》(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6月)。

13.杜濬与清初遗民诗学,《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》第20辑(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)。

14.王渔洋的神韵说与王维的山水诗画,《王维研究》第四辑(辽海出版社2003年版)。

15.叶燮论杜诗,《杜甫研究学刊》2004年第4期。

16.论晚明小品的世俗性,《海南师范大学学报》2006年第3期。

17.论晚明山阴祁氏女性文学群体,《2006明代文学论集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。

18.合理有序地利用文化遗产,《光明日报》(理论周刊)2005年10月13日。

19.网络文学的审美品位,《光明日报》(网络周刊)2000年5月10日。 1.清人对清真词的解读,《湖北民族学院学报》1995年第4期。

2.清初词坛的“尊柳”与“抑柳”,《武汉大学学报》2002年第4期/《词学》第十五辑(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)/《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论丛》中华书局2006年版。

3.唐五代词与清代的词学论争,《唐代文学研究》第十辑(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)

4.柳永词在清代的传播与清代词学观念的转变,《柳永新论》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8月版。

5.杜甫与“词中少陵”,《杜甫研究学刊》2003年第3期。

6.稼轩风在清初的“回归”,《厦门教育学院学报》2004年第4期。

7.唐宋词籍在明末清初传播述略,《湖南文理学院学报》2007年第5期。

8.云间派接受唐宋词之“进路”——以陈子龙、蒋平阶、宋征舆为例,《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论丛二编》中华书局2007年版。 1.崇祯末年至康熙初年的词学思潮,《湖北大学学报》1996年第2期。

2.评康熙时期的选词标准,《武汉大学学报》1998年第1期/人大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1998年第6期。

3.论康熙年间词学的南北宋之争,《中国韵文学刊》1998年第2期。

4.文学传统与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,《渤海学刊》1998年第1期。

5.临桂派词学思想的发展,《湖北大学学报》1999年第2期。

6.浙派词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,《东方丛刊》1999年第4期。

7.清代词学尊体与古代文学价值观,《黄冈师范学院学报》1999年第1期。

8.嘉庆年间词学思想的新变,《武汉大学学报》1999年第2期。

9.康熙年间词学的辨体与尊体,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》1999年第6期。

10.张惠言的词学与易学,《周易研究》2000年第1期/人大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00年第6期。

11.论康熙年间河南词人群的词学思想,《商丘师范学院学报》2000年第3 期。

12.论同光之际江浙词坛的词学思想,《北方工业大学学报》2000年第4期。

13.清代词学的诗学化,《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》2000年第3期/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5期。

14.论道光时期的浙派词学,《孝感学院学报》2000年第3期。

15.浙西词派与宋词在清代的传播,《文学评论》2000年青年学者专号。

16.道光年间词学思想的发展,(台湾)《中山人文学报》第11期(2000年10月)。

17.清代词学与杜甫的诗歌思想,《杜甫研究学刊》2001年第2期/人大复印资料中心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01年第10期。

18.谢章铤与浙派,《人文论丛》2001年卷(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)。

19.陈廷焯“沉郁”说与古代的诗学传统,《中国韵文学刊》2001年第2期/《中国古典文学研究》第六辑(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12月版)。

20.清代的“词史”意识,《武汉大学学报》2001年第4期/人大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02年第2期。

21.道光年间词学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,《中国文化研究》2002年第1期(春之卷)。

22.常州派与近代词学中的解释学思想,《求是学刊》2002年第5期。

23.《云韶集》与陈廷焯初期的词学思想,《湖北大学学报》2002年第6期。

24.20世纪清代词学文献整理述略,《古典文学知识》2002年第5期。

25.清初词学的话语建设,《齐鲁学刊》2003年第3期。

26.陈廷焯的师友交往与词学立场的转变,《荆州师范学院学报》2003年第6期。

27.嘉、道以来“声律词派”的发展及其词学成就,《中华文史论丛》第78辑(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)/《第三届国际暨第八届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》(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2004年7月版)。

28.清代的词籍出版与词学中兴,(台中)《中国文化月刊》第278期(2004年2月)/《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论丛》中华书局2006年版。

29.清代词学文献的搜集与整理,《光明日报·文学遗产》2004年4月7日。

30.乾嘉学派与清代词学,《文艺研究》2007年第5期/人大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07年第9期。

31.纳兰性德文学接受述论,《民族文学研究》2007年第2期。

32.咸、同时期淮海词人群体综论,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。 1. 刘永济与传统词学的现代化,《长江学术》第3辑(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11月版)。

2.叶恭绰论词及其对现代词学的贡献,《北方交通大学学报》2003年第3期。

3.刘永济《词论》与《文心雕龙》之相关性考辨,《中国韵文学刊》2004年第1期。

4.胡适与20世纪的中国词学,《武汉大学学报》2005年第1期/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》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。

5.从传统到现代的词学传型——俞平伯家族的词学史,《社会科学辑刊》2005年第2期。

6.论晚清常州词派尚“涩”,《东方丛刊》2005年第4期(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)。

7.南社论词之两派及其词学史意义,《文与哲》(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)第七期(2005年12月)。

8.赵尊岳《明词汇刊》的学术价值,《明代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。

9.刘永济与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,《文学遗产》2003第第6期。 1.《白雨斋词话》在20世纪的回响,《黄冈师范学院学报》2003年第1期。

2.二十世纪大陆地区清代词学文献整理述略,《书目季刊》36卷第2期(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9月版)。

3.1900~1919年的清词研究,《南阳师范学院学报》2003年第11期。

4.1919—1929年的清词研究,《清代学术研究通讯》(高雄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主办)第7辑(2004年3月)。

5.1930-1949年清词的总体研究,(台北)《汉学研究通讯》2003年第3期。

6.近五十年来港台地区纳兰性德词研究述评,《民族文学研究》2004年第3期。

7.近二十年来大陆地区清词研究述评,《人文论丛》2004年卷(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)。

8.最近二十年来港台地区清词研究述评,(台北)《书目季刊》2004年第3期。

9.近二十五年来纳兰词研究的回顾与前瞻,人大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05年第4期/原载《承德民族师专学报》2004年第4期。

10.20世纪清词研究的现代化进程,《南阳师范学院学报》2005年第1期/《新华文摘》2005年第4期要目辑览。

11.二十世纪的清代女性词研究,《妇女研究论丛》2004年第1期。

12.二十世纪的明词研究,《中州学刊》2003年第6期。

13. 明词研究二十年,《明代研究通讯》第六辑(台北乐学书局2003年12月版)

14.蒋春霖研究史述略,《北方工业大学学报》2004年第2期。

15.顾春研究的世纪回顾,《满族研究》2005年第2期。

16.近现代词学史上的纳兰词研究,《大连民族学院学报》2005年第4期。

学术综述:

1.二十世纪大陆地区清代词学文献整理述略,《书目季刊》36卷第2期(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9月版)。

2.1919—1929年的清词研究,《清代学术研究通讯》(高雄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主办)第7辑(2004/03)。

3.刘永济与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,《文学遗产》2003第第6期。

4.1930-1949年清词的总体研究,(台北)《汉学研究通讯》2003年第3期。

5.近五十年来港台地区纳兰性德词研究述评,《民族文学研究》2004年第3期。

6.近二十年来大陆地区清词研究述评,《人文论丛》2004年卷(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/10)。

7.最近二十年来港台地区清词研究述评,(台北)《书目季刊》2004年第3期。

8.近二十五年来纳兰词研究的回顾与前瞻,人大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05年第4期/原载《承德民族师专学报》2004年第4期。

9.二十世纪的清代女性词研究,《妇女研究论丛》2004年第1期。

10.二十世纪的明词研究,《中州学刊》2003年第6期。

11. 明词研究二十年,《明代研究通讯》第六辑(台北乐学书局2003/12)

12.蒋春霖研究史述略,《北方工业大学学报》2004年第2期。

13.顾春研究的世纪回顾,《满族研究》2005年第2期。

14.近现代词学史上的纳兰词研究,《大连民族学院学报》2005年第4期。

15.北美地区中国词学研究述评,《汉学研究通讯》2014年第4期(2014/11)

16.北美地区中国文学性别研究述评,《海外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年度报告2012》

17.近五十年来港台地区八股文研究之述评,台湾研究所集刊2015(待刊)

关于“成书于明代后期的《武编》记载的内容有什么特色?”这个话题的介绍,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,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!

本文来自作者[梁育诚]投稿,不代表茂柏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exideworid.com.cn/maobai/4432.html

(15)
梁育诚的头像梁育诚签约作者

文章推荐

发表回复

作者才能评论

评论列表(3条)

  • 梁育诚的头像
    梁育诚 2025年10月06日

    我是茂柏号的签约作者“梁育诚”

  • 梁育诚
    梁育诚 2025年10月06日

    本文概览:网上有关“成书于明代后期的《武编》记载的内容有什么特色?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成书于明代后期的《武编》记载的内容有什么特色?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能碰...

  • 梁育诚
    用户100604 2025年10月06日

    文章不错《成书于明代后期的《武编》记载的内容有什么特色?》内容很有帮助